鴻海(2317)董事長劉揚偉(附圖)表示,台灣若要發展軟體業,涉及多項應用與產業的智慧城市會是很好的著力點,將能容納許多不同領域的企業共同參與打破孤島效應。同時認為政府也需要針對軟體產業的特殊性進行政策調整,營造發展軟業產業有利的環境。
劉揚偉指出,智慧城市的發展涉及多個領域,是一個涵蓋台灣各行各業的大型產業。其涵蓋了智慧交通、政府治理、市民服務、數位健康、智慧建築等十幾個領域,這些多元化的面向為台灣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,並強調智慧城市不是只為單一產業(如半導體)設計,而是能夠容納許多不同領域的企業共同參與。
他進一步指出,「智慧城市平台」的建立是推動智慧城市發展的關鍵。目前智慧城市的各項服務多呈現孤島分割(Silo)狀態,導致數據與服務之間無法互通。例如,智慧交通、市民服務及其他智慧應用各自為政,彼此之間缺乏整合,這種割裂的服務模式不僅降低了使用效率,也影響了市民和企業的整體體驗。
智慧城市品牌的核心價值在於整合。劉揚偉強調,智慧城市品牌應整合各種數據服務和應用,並通過統一的平台將數據資源共享給市民、企業與政府。這種整合模式不僅能打破各自為政的孤島現象,還能提升服務效率,優化使用者體驗。
他特別提到,生成式AI技術將是智慧城市品牌的核心驅動力。透過AI技術,智慧城市可以更高效地整合數據、分析需求,並為市民、企業和政府提供更加精準和高效的服務。這不僅是提升台灣智慧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機會,也是台灣企業在全球市場中脫穎而出的契機。
劉揚偉談到,台灣在推動軟體產業發展時,面臨的第一個挑戰是民眾與從業人員對軟體產業的認知問題。許多人認為軟體產業過於新穎,缺乏穩定性,難以成功,也無法創造可觀的收益,這種觀念成為產業發展的主要障礙。
針對這一挑戰,劉揚偉表示,鴻海雖然以硬體製造起家,但目前正在積極轉型,透過軟體技術的應用,逐步打造出具有競爭力的軟體解決方案。他認為,當鴻海以自身的實踐證明軟體產業的潛力後,可以進一步推動整體產業的發展,幫助台灣建立對軟體產業的信心。
除了企業的努力,政府也需要針對軟體產業的特殊性進行政策調整。劉揚偉指出,例如稅務問題,現行的稅制設計偏向硬體產業,對於無形資產(如軟體開發)的評估與計價並不完善,導致軟體公司在財務和稅務申報上面臨困難。
其次是資產評估問題,硬體設備有明確的市場價值,但軟體資產(例如一套區塊鏈系統或AI應用)因為無形且缺乏標準化的估值方法,常被低估或忽視,這對軟體產業的發展極為不利。
劉揚偉認為,政府應建立新的軟體資產評估體系,讓軟體公司的價值能夠被正確認可,並在政策與稅務上提供更多支持,以鼓勵創新。
劉揚偉強調,推動軟體產業需要一個「追夢」的環境。他希望在台灣打造一個具吸引力的產業生態系,讓年輕人願意投入軟體開發,看到產業的願景和成功的可能性。這樣的環境不僅能激發更多創意,也能吸引優秀人才加入,從而為台灣的軟體產業注入源源不絕的動力。
劉揚偉強調,智慧城市的發展核心在於掌握應用,並以應用為基礎打造解決具體環境問題的產品和技術。台灣應該著重於定義應用需求與架構,將全球的技術合作夥伴轉化為資源,為本地場域量身打造解決方案,並逐步將經驗輸出至國際市場。
劉揚偉表示,智慧城市的建設應該從台灣本地場域入手,逐步構建智慧城區,讓這些區域互相連接形成整體架構。他強調:「先求有,再求好」,先在台灣的城市或鄉鎮中實現試點,驗證模式後,再進一步優化並向其他城市和國外輸出。
(圖:資料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