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週四某一專業財經媒體的一個版面,上方斗大標題是台灣證交所「創新板升級 業界力挺」;下方則是「櫃買明年推三大新制」,其中一項是創櫃板2.0,要響應政府政策,扶植創新、新創等進入創櫃板,調整現有創櫃板機制;所以從檯面上看起來,兩個市場對新創企業的爭奪戰似乎已經悄悄開打。
證交所上月董事會通過放寬創新板許多限制,簡單地說,幾乎就是跟現在主板一樣的交易條件,雖說有創新條件審查,但那只算聊備一格,外傳證交所向外招商時,向有意掛牌的企業喊話,如果資本額超過6億元,請來主板上市,如果介於3-6億元,請用科技事業上市,如果低於3億元,可到創新板掛牌。
若這口號屬實,櫃買真的要緊張了,這等於市場不管大魚小魚,可能都要被證交所撈走,這跟過去大公司到證交所掛牌、小公司到櫃買掛牌的既定印象不同,也難怪櫃買打算把上櫃查核期從3年縮為2年來因應,希望能加快上櫃審查腳步,避免更多公司直接跳到證交所掛牌。
除此之外,證交所近年也廣邀生技股上市,上週上櫃生技股台康生技(6589)已明確表態將要櫃轉市,而台康市值約220億元,在上櫃生技股中排行前段班,在藥華藥(6446)、保瑞(6472)陸續跳槽證交所後,若台康再跟進,是否有連鎖反應,也是櫃買要擔心的事。
還有就是近一年股票市場,在台積電(2330)領軍下,投資人似乎更青睞大型股,而櫃買中小型股較多,從近期上市櫃指數走勢的差異也可看出端倪,上市加權指數季線上彎,指數相對強勢;反觀櫃買指數季線下彎後,指數已有近兩個月站不上季線,表現相對疲弱,反映出兩個市場的差異。
一個台灣股市,現在有這麼多板,說好聽是多層次上市,但其實很多公司都搞不清楚到底每個板差別在哪裡,原則上只知道上市、上櫃,但現在證交所取消創新板限制後,板面差異變得更模糊,櫃買的生存空間也被壓縮,這樣的資本市場策略到底是好還是不好,或者乾脆全部打掉重分配,應該是可以討論的議題。(陳永吉)